影展映後座談側記

透過多元的與談人組成,搭配豐富深刻的紀實影像,我們相信,「2019 平冤影展」將不只是一場影像展覽,也會是一場刑事司法的知識盛宴,讓對冤案議題不甚熟悉的大眾,快速了解,其實冤案往往遠比你我所以為的還要更多。本頁面為大家整理本次影展總計17場的映後座談側記,延續觀影後的餘溫。



本次影展開幕特別試映會為「后豐大橋案紀錄片」,紀錄發生在2002年底的后豐大橋情殺墜橋命案,檢方起訴的兇手王淇政、洪世緯分別遭判刑15年與12年半定讞。閉幕片則挑選了「小不點的行蹤交代稿」,記錄了台南歸仁雙屍命案中被認定為兇手的死刑犯謝志宏的經歷。





也許你曾看過,法院門前的一群人,幾個人拿著冤案平反的手舉牌,幾個人捧著花,齊聲喊著「無罪!」氣氛熱鬧燦爛笑容。那是一個令人欣喜的重要時刻。但是,冤案從來不是停在那一天。司法的無罪不等於人生的平反,而5年、14年、19年,逝去的時光如何可能倒帶?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如果沒有經歷這場冤案,生命將走向何方?這是個無法回答的提問。但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經歷這場冤案,你我將永遠不會相遇。

本單元有6部片,是本次影展最多影片的單元,要讓觀眾認識到那些無法重來的冤獄人生。


【映後側記】無罪之後——生命中被偷走的種種,如何重來?

整理人:石嘉程、王季庭 平反後還是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但往往連一個道歉都沒有,當作沒這回事。 ——邱顯智律師(鄭性澤、后豐大橋案辯護人) 邱顯智律師表示,冤案真的難以避免,但令人驚訝的是,片中的檢察官還願意跟當事人道歉,另外,邱顯智律師也提及,其實台灣的刑事補償法非常落後及粗糙,也常忽略「無辜者其實也是受害者之一」的事實。   釋放後才是漫長的過程,因為不是每一個人在經歷過足以讓一棵幼苗長成一棵大樹如此漫長的時間、漫長的冤獄後,家裡都有一個房間、一張床在等他,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這個條件。 ——蘇紋雯(魚麗人文主題書店…

【映後側記】台灣短片輯——無辜者都是無奈的英雄

整理人:林思伶、王季庭 無辜者都是無奈…

【映後側記】獄友——凜然站立的向日葵

整理人:王季庭、凃冠宇 在映後座談的開…



犯罪令人憤怒,性的犯罪尤其如此,但如果那是一場冤案呢?在性侵事件中,如果沒有直接證據,當一方被害,一方喊冤,案情陷入十里迷霧。喊冤者承受著性犯罪者所面臨各種嫌惡唾棄,孤獨地走著不知何處為盡頭的平反路程。旁觀他人的冤屈,如果痛苦有聲音,將如何傳達給我們?

這個單元將介紹五起性侵冤案,其中四起案件已獲平反,我們將看到性侵冤案帶給被冤者那難以訴說的傷害。


【映後側記】中央公園五人案——冤獄並不只是個過去式

整理人:石嘉程、凃冠宇 事實上,被告的確有可能對自己做出不利之陳述,卻是反於真實的,司法人員皆應以此為戒。 ——紀凱峰(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法官) 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的紀凱峰法官表示,這部片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第一,雖然紐約市是種族大熔爐,但事實上可以觀察到存在著很嚴重的種族問題;第二,紀法官則對陪審員得知本案是冤案的反應感到好奇,並且請大家站在陪審員的角度,思考當看見被告的自白時,為何不會認為被告是在說謊? 紀法官也提到,在實際審理案件的過程當中,假如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走入法庭,甚至看到被告的前科表,其實是很容易產生偏見的,但身為一個法官,要隨時抱持著彈劾的心態,去審查檢察官的起訴,每一個構成要件、事實、證據等到底有無超越合理懷疑的程度,而非照單全收,且應透過法官養成的訓練,要求自己避免產生偏見,否則永遠無法防止冤案的發生。   冤獄並不只是個過去式,誰能保證現在沒有另一個江國慶案正在醞釀、正在發生?誰能保證沒有下一個江國慶? ——閻紀宇(風傳媒副總編輯) 風傳媒的閻紀宇副總編輯從美國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這個案件其實不只是一個司法案件、一個平反冤獄的案例,而是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雖然在1970年代民權運動後,美國黑人取得了法律上的平等,但至今美國黑人在社會上都還是處於弱勢的一方。 另外,閻副總編輯也提到,近期在Netflix上映的《When…

【映後側記】小鎮性侵疑雲——一個沒有冤案的國度,一個願意認錯的國度

整理人:高珮瓊、黃則瑀   大家是否能想像,一個沒有冤案的國度? ——王晴怡(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冤枉好人?錯放壞人?王晴怡檢察官認為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困境,身為檢察官,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證據並不容易,造成判斷上的困難。但也只有認識到此侷限性時,才能更加謹慎;同時也應該了解,科學證據並非完美無缺,就算是DNA證據,無法比對的情況也是所在多有。 遺憾的是,被告的「身分」至今仍深深影響審判過程,她舉例,即使同婚專法已通過,收養程序仍會要求同性伴侶額外去做異性戀伴侶所不需要做的程序(親子鑑定)。因此重點在於,若要減少司法程序的錯誤,司法人員必須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不作任何身分的預設。 微歧視,隱微地藏在我們的日常互動中。 ——Ciwang…

【映後側記】班克斯:真相防線——你我可能都是那片雪花

整理人:王昱翔、柯昀青 有句話是那麼說…



冤案的存在,常伴隨著懸疑推理的氣息,法院判罪,被告喊冤,如何才能發現真相?每一起冤案的平反仰賴著喊冤者對清白的堅持,在深入追蹤調查案件後,終於讓人意識到有罪判決所斷定的真實,不是真實。

這個單元將帶我們看見那些鍥而不捨的冤案追查過程,認識到那些造成冤案的原因,也許,我們將發現有些時候,人們渴望破案但不追求真相。


【映後側記】憑空——我相信,公義仍是最高原則

整理人:何欣蓉、黃則瑀 這個國家與司法體制都在掩蓋當初迫害他們六個人的元兇,維持偽證罪,要厄拉一開始的證詞為後面一連串的司法錯誤負責,而不去追究那份自白出現的原因,還有後續偵查的過程。 ——劉子碩律師(律師,台北律師公會副祕書長) 劉子碩律師曾親自訪談來自冰島的無辜者,當時,政府雖然成立賠償委員會,卻沒有追究當初的司法人員,而即使無辜者對國家提起了民事賠償訴訟,法院仍將錯誤歸因於偽證與共犯間的推諉,最終以敗訴收場。到今天,案件仍在進行中,在整個體制堅若磐石的情況下,厄拉仍然保有信心,他表示:「Righteousness…

【映後側記】約定 名張毒葡萄酒案 奧西勝死刑犯生涯實錄——冤罪是民主的試金石

整理人:王昱翔、柯昀青 冤罪,其實是民主的試金石。 ——林政佑(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在日本,再審的門是非常窄的。林政佑老師表示,根據日本的刑事訴訟法第435條第6款的再審規定,證據只要具備確實性及新穎性,就應該要能開啟再審的那道窄門,然而實務上,案件常常是會卡在明確性的部分。在1975年,有名的白鳥事件的裁定之後,法院使用「有疑唯利被告」的這個刑事訴訟的鐵則,雖然開了點門縫讓再審的光能透進來,但該事件的當事人並未因此平反,且再審的門依舊很窄。直至1980年代,才出現較多獲判無罪的冤案。 「冤罪,其實是民主的試金石。」因此林老師認為作為現代的社會公民的我們不能全然對冤罪漠不關心,刑事司法也應更向公民敞開大門、讓公民更可近。 日本法官得要跟這個體系有某種決裂的覺悟,才能夠去做一件違反前輩意志的事。 ——鄭力軒老師(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鄭力軒老師和我們分享日本的刑事司法體系,在比較研究上有幾個重要的特點:1、極度仰賴自白,2、檢察官起訴後定罪率99%,3、法官升遷的問題,4、判決一致性非常高。 其中,老師以第3點為主做說明。從片中可得知,即使給予法官任職的保障,但權力的運作仍可透過升遷來控制法官。而在1970年代,更是發生有8位法官,疑似因加入青年法律家協會,被不附理由地不續任。即使後來沒有再發生這樣的事件,但我們可以看到這整個體系是很保守,且上下權力關係鮮明的。另外,日本是自由民主黨長期執政,有研究分析如果判決對自民黨不利,對那些法官後續的升遷有較大的問題。因此在日本的官僚體系下,「你是要跟這個體系有某種決裂的覺悟,你才能夠去做一件違反前輩意志的事。」   如果我們都能記得這樣的事情,或許整個社會就會比較往更正面、更好的一個發展。 ——卡爬(用鉛筆寫日劇粉絲專頁版主) 卡爬版主告訴我們,這部紀錄片是日本東海電視製作的,東海電視從1978年就開始追這起案件,在這數十年間已累積許多素材。今年更推出《睡著的村莊》,講述奧西勝2015年過世後,他的妹妹仍持續為他追求平反的故事。 在日本的高定罪率下,可以看到近幾年日本的影劇會去挑戰這樣的情況,如《99.9…

【映後側記】非常阿英——一個沒有惡意的案件

整理人:孟嘉美、柯昀青 羅士翔執行長提…

影展映前座談側記

搭配著「如果真實不是真實」、「如果痛苦有聲音」、「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這三個子單元,我們也自11月底開始,舉辦了三場影展映前講座,分別從「案情真相」、「性侵冤案」,以及「紀錄片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這三個主題切入,期待能夠在觀眾走進戲院之前、在思考與判斷之前,先拋出幾個未必有答案的提問。本期電子報為大家記錄了這三場主題各異、但內容卻緊密關聯的映前講座。

【冤冤相報 no.64】2019 平冤影展:如果 What If 映前講座側記系列



李家驊導演率先提到,我們必須注意,剪接是一種可以騙人的危險技術。當然有些時候,這是為了要整理被攝者的話,讓日常的瑣碎展現意義,讓被攝者的話能夠更被理解;但我們不能忘記,每個創作者其實都終究是在透過被拍攝者的嘴、講自己想講的話——也因為如此,我們更必須要時常提醒自己,只要處理跟人有關的東西,就要考慮有人會被影響,而有人可能會因此受傷:「這是好幾個悲劇完成的作品,不管最後放映的回應如何,哀矜勿喜。」

閱讀全文

影展相關報導

感謝眾媒體對於平冤影展的報導與紀錄!

閻紀宇專欄:從「中央公園五人組」看我們與錯的距離──寫在「2019平冤影展」之前(12/10)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Taiwan Innocence Project)今年別開生面,第一屆「平冤影展」將在11日揭幕,17部參展影片(15部紀錄片+2部改編之作)都是呈現真實的事件,真實的冤案,真實的痛苦、憤怒與遺憾,其中就包括2012年出品的《中央公園五人案》(The Central Park Five)。外國的月亮未必比較圓,但外國月亮的陰暗面往往更驚心動魄⋯⋯

閱讀全文

中央社:平冤協會從法庭走進戲院 帶大眾正視司法會犯錯(12/11)



平冤協會早在舉辦此影展前,已推動冤案紀錄片拍攝多年。羅士翔指出,台灣紀錄片在救援行動的角色重要。影像能在生硬的法律文件外,讓大眾更清楚冤案來龍去脈。羅士翔更指出,「紀錄片可以拍到我們看不見的冤案日常」,能在媒體報導之外,深入呈現當事人面對審判與社會眼光的心境⋯⋯

閱讀全文

ETtoday:首屆平冤影展 17個真實故事「如果沒有如果」人生可以翻轉(12/11)



由「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的首屆平冤影展,共計參展17部影片,全部都是真實事件,15片紀錄片,2片改編真實事件,目的是要希望讓大家知道「如果沒有如果」,每一部影片背後的冤案事件、被冤者人生以及那些失去的歲月與生命都是真實發生,存在於這個你我共存的世界之中⋯⋯

閱讀全文

銘報:首屆平冤影展 助大眾了解冤獄議題(12/18)



平冤影展「如果What If」,影展最後一天15日播放紀錄片「非常阿英」,並在映後舉辦座談會,由導演辛佩宜、陳瑋伶、律師謝孟釗及法官王子榮與觀眾面對面座談,主角張月英本人也到場觀賞。紀錄片中穿插了動畫,呈現無法被鏡頭拍出的內心,導演辛佩宜說,因為案情很簡單,片中並沒有用很多的畫面來解釋案情,比較多的是藉由新聞畫面及律師談論來呈現,拍攝到後來,她覺得片子回到張月英本身,案子經過十年的時間,張月英靠自己爭取到再審的機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