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冤筆記

冤獄平反涉及司法實務、科學鑑識、法醫學等各項專業領域,我們舉辦年度論壇,與各領域專家學者交流經驗;並與全國各地律師公會合作,進行教育訓練;舉辦各項講座、研討會、讀書會,期待更多人認識冤案的成因,投注心力,一同平冤。

本頁面收錄平冤過往舉辦各式活動、演講側記,保留相關專業知識與討論,也邀請大家從不同的角色、領域與專業,一起理解冤案。

依時序瀏覽

【冤案研究】平反案件再檢驗 I

, ,
主持|林國泰律師 報告|李承龍副教授、謝煜偉教授 與談|楊文超副教授、施志鴻副教授 記錄|陳佑昇 編輯|黃則瑀、柯昀青 平冤協會自2020年起展開台灣平反案件的回溯研究,希望能釐清失誤與錯誤如何堆疊,最終導致一場司法錯誤的出現。今年度的平冤年度論壇舉辦首場冤案研究的發表,由平冤協會的理事林國泰律師擔任主持,邀請到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的李承龍副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的謝煜偉教授,發表過去一年餘的研究成果,並分別邀請到中央警察大學的楊文超副教授、施志鴻副教授擔任與談。   〈蘇建和冤案的現場重建與科學證據的探討〉 李承龍副教授:現場與物證才是釐清真實的基礎 李副教授的研究是以蘇建和案作為案例,討論現場重建與科學證據,如何能協助我們接近真實、平反冤案。 在開場時,李副教授即開門見山地指出,他認為冤案常常肇因於證物不足,再加上早年辦案注重自白,違法取供的情形嚴重,導致判決會數度在有罪和無罪間擺盪。以蘇建和案為例,在法院認定的事實版本中,強調被告們行兇時「刀棍齊下」,然而扣案警棍沒有驗出血跡反應,屍體上不見棍傷,所謂犯案用的開山刀和水果刀始終沒有扣案,菜刀又先曾遺失,後續被發現時又已嚴重鏽蝕,這些全都嚴重影響法院的事實認定。 李副教授認為,在法官難以回到犯罪現場的情況下,缺乏證物與現場資料,要討論該案的幾疑點,包括「是否有性侵」、「有多少人共同犯案」、「被害人衣物是否有更換」,是相當困難的,這時就有賴於現場重現技術的輔助。 時隔二十年,經過李副教授重建現場,發現被害人下體沒有分泌物,衣服也並未被更換過。不只如此,屍體的傷口深及骨骸表示兇手孔武有力,傷口皆為平行傷,更表示為一人連續砍殺所造成,而上述證據在在與有罪認定有所不合。至於是開山刀還是水果刀?刀型百百種,又如何確定是何種刀型所致?李副教授提到,鑑識專家李昌鈺曾經進行四人「刀棍齊下」的模擬,發現四人動作彆扭,在狹窄空間中,動作稍大就會互相碰撞,因此更是不可能的犯罪情境。 然而,不管現場模擬對於判決有多大的幫助,李副教授也坦承,現場重建依然過於費時、費力,在目前限制之下,應該也很難在每個案件中都應用此項技術。他認為,嘗試結合新興科技,例如虛擬實境(VR)技術來重建現場,讓審判者得以身歷其境,直接看見現場狀況,降低以人為推斷、揣測的方式認定事實,或許也是能夠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的絕佳方案。 楊文超副教授:現場重建的可能性 在與談時,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的楊文超副教授提醒,現場重建技術具有不同限制,例如諸如倫理性、證據取得方法、科學的信度與效度(是否穩定、是否有效)、認知偏誤等等,都必須被謹慎看待。至於信效度的提升,除了提升科學品保品管外,也可以推動實驗室認證等,並引進外國標準作為效度指標(可參考所謂道伯法則)。 楊副教授也舉出美國鑑識科學界的兩大地震為例——第一次是由2009年NAS報告所致¹,其中認為鑑識方法不能只有呈現研判結果,而需要有客觀的數據作為佐證。第二次,則是2016年的PCAST報告²,其中強調要透過實驗室的認證、人員的證照制度和能力試驗等措施,以嚴格的標準強化鑑識科學。楊副教授期許台灣可以仿照這兩種路徑:推動實驗室認證,增加對話平台以因應國民法官法上路的需求等,皆為可能的方向。 ¹…

【主題演講】檢察官的平冤角色:謝志宏案再審調查

, ,
主持|尤伯祥律師 主講|林志峯檢察官 記錄|謝采霖 編輯|黃則瑀、柯昀青 在謝志宏案無罪確定之後,2022年的平冤年度論壇邀請到林志峯檢察官,說明謝志宏案的疑點、證據調查與開啟再審的過程,並且分享了他對於檢察官角色定位的看法。在主持時,尤伯祥律師提到,一般較少能看見檢察官主動、積極協助被告洗冤,因此如林志峯檢察官這樣的角色,相當值得期待。 開場時,林志峯檢察官運用日本「秋霜烈日」的意象,來比喻檢察官在工作上應有的態度:檢察官執行的刑法就如同嚴酷的夏日,而人民則是脆弱的秋霜,烈日能瞬間讓秋霜消失,就像是檢察官容易對人民的權利造成侵害一樣。除了要時時嚴以律己之外,林檢察官更進一步指出,作為國家的公義代表人,檢察官應該要自我期許,除了能夠懲惡,也必須要能夠平冤,千萬不能只偏重懲惡,而忽略了檢察官應當平反冤抑的重要角色。 剖析謝志宏案的冤案特徵 林檢察官解釋,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與實際案例,冤案常見的成因包含:盲目的隧道視野、嫌疑犯遭刑求而自白、不科學的科學證據、證人(含共犯)故意的栽贓或失準的記憶等。只要滿足一項要件,就很容易導致冤案的形成,也值得檢察官格外注意。 林檢察官指出,謝志宏案總共出現了下列這四項特徵,並一一向與會者說明: …

【主題演講】獨立、透明與內控盲測:休士頓司法科學中心的緣起與運作

, ,
撰文|郭家豪、焦郁婷、柯昀青 編輯|羅士翔、陳胤良、林奕彤 當刑事犯罪發生,我們往往期待能夠透過科學分析、檢驗現場所採集的物證,以釐清案件真相。然而,我們要如何確保司法科學的鑑驗品質與正確性呢? 2019年,平冤論壇邀請曾擔任美國檢察官的Matt…

【2023國際書展】冤案翻譯與冤案救援 座談分享

講者|李怡修研究員、柯昀青倡議主任 記錄|林宥妤 編輯|韋昱安 今年的國際書展座談《冤案翻譯與冤案救援》,我們邀請到日本龍谷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的李怡修研究員和平冤倡議主任柯昀青,來分享冤案救援為什麼需要透過翻譯?而翻譯的貢獻和極限又是什麼? 冤案救援為什麼要翻譯? 提到冤獄平反協會的主要工作,昀青主任首先說明在個人層次上,分成冤案救援跟被冤者關懷,雖然在立案後會協助被冤者及其家屬,但如果不綜合來看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冤案,只會有更多的個案產生,所以就有了比較社會層次的工作—冤案研究、制度改革、公眾倡議、國際串聯,而冤案翻譯就是這四個工作項目的一部分,可能是冤案研究的一環,可能是制度改革的素材,也可能像今天的書展座談,成為公眾倡議的一部分,至於國際串聯,其實也就是翻譯扮演要角的領域,讓我們可以學習其他國家成功、失敗的經驗。 冤案翻譯要翻什麼? 平冤出版的書當中,除了關於本土冤案的四本,其餘都是國外書籍,包含《路人變被告:「走鐘」的刑事司法程序》(美國)、《冤罪論:關於冤罪的一百種可能》(日本)、《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誤判:法國冤案事件簿》、《審判的人性弱點:美國前聯邦檢察官從心理學與政治學角度解讀冤案成因》、《審判數學:在法庭中數字如何被運用及濫用》(多國)等,都是談論這些先進國家的冤案議題。昀青主任表示,大眾時常會認為冤案只存在於古早的包青天或是威權時代,如果司法有所進步,照理來說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這些書卻告訴我們,社會、司法、人進步了,但進步之後錯的方法也不一樣,就像我們寫考卷的時候,不會到下一章就不再出錯,有可能會在不同的地方跌倒,而別的國家跟我們跌倒的地方可能相似、也可能不一樣,這也是翻譯書籍的重點。 除了書之外,昀青主任接著提到平冤翻譯的一些非出版品,例如2009年的NAS…

【冤TUE. 系列講座】大崎事件:一位94歲阿嬤的奮鬥

,
文|林奕彤 編|林俊億、柯昀青 多數台灣人或許不曾聽聞「大崎事件」,但對日本人來說,這起事件並不那麼陌生。 「大崎事件」發生於大崎町──這個位於日本南端鹿兒島的小市鎮,面積大約只有台北市的一半。儘管「冤案」在日本屬於相對冷門的社會議題,但這起1979年發生在寧靜小鎮的事件,至今仍引起日本社會的關切以及各地媒體的報導,且本案的當事人之一原口アヤ子(Haraguchi…

依類別瀏覽

即將開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