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演講】冤案帶給我們的沈痛呼籲:避免過度迷信科學證據

文|鄭丹瑀
編|林晏竹

2019平冤年度論壇——鑿刻巨石:司法科學與冤案救援,邀請到曾於鄭性澤、陳龍綺案中提供專家意見,更於2017年司改國是會議中擔任改革委員之一的台大法醫所李俊億教授擔任開幕致詞的嘉賓。

冤案帶給我們的沈痛呼籲:避免過度迷信科學證據

李教授開場時表示,一件冤案平反之後,會有許多漣漪產生,對冤案被害人而言,失去的生命與青春無法再現,對於執法層面,除了最主要的司法單位,許多的案件也都牽涉到科學鑑定的問題。

在李教授的個人經驗之中,有些平反案件的科學鑑定,連最基本的嚴謹度都大有不足,這無疑是冤案帶給我們最沉痛的呼籲。李教授說,這也告訴我們,要避免對科學證據的過度迷信,勿讓其成為造就冤案的成因之一。

從個案再突破,透過系統性改革平反冤案

李教授強調,針對冤案發生的原因來做改革,對症下藥,那才是健康的想法。不同於美國無辜計畫主要以DNA鑑定進行地毯式的調查,平冤則是由申冤人主動來申冤,而後展開救援行動,如果我們也仿照美國的方式,做全面的搜索,那潛在的冤案黑數或許更可能被發掘出來。

李教授最後說道,「平反冤案不能只靠運氣,更要靠系統性的改革」。這幾年政府單位在這些冤案陸續出現之後,也漸漸警覺到這個問題,檢察單位也開始針對可疑的案件進行平冤,所以我們才看見了鄭性澤案、呂介閔案,還有最近的謝志宏案;而司法單位也於今年五月針對刑事訴訟法鑑定部分提出改革方案,在冤案平反的漣漪中,院檢單位皆展現了希望除錯及改善的進步做法與態度,這些系統性的改變,很可能在近期也會有鑑定制度的改革。

司法裁判主要的基礎總歸還是在於證據,科學證據必須提升其鑑定品質,否則,瑕疵的科學證據進入法庭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審判制度也會出現缺陷。因此,我們必須從冤案中發現問題並加以改善,才能避免下一個冤案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