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平冤影展映後座談】閉幕片-相見相忘

紀錄|李建融
編修|王旻琇

2016年,因十三姨KTV殺警案被判死刑確定的鄭性澤,在有心人士奔走下走出死牢。歷經十四年監禁,他努力重返社會,為再審做準備,期盼徹底還他清白。然而,身體自由了,心卻靜不了。他忘不掉當年與殉職警員的幼子四目相對時,那雙認定他是殺父兇手的眼睛。何況昔日幼子今成警察,對其獲釋難以諒解,一冤將平,但深結之怨何解?如果可以,他想與那孩子見個面,從此忘記彼此。

導演施佑倫繼《鄭性澤的48小時》的短片紀錄鄭性澤重獲新生的時刻之後,續以《相見相忘》鎖定同案後續。不只梳理冤案細節,更在長期跟拍中,細數冤案底下人的狀態。透過被攝者的反思,對於較少被關注的死者家屬,也不忘給予關懷,凸顯出平冤非關正反,被害人與被冤者兩造盡是「受害者」的議題──司法平反後,更難撫平的,是人們內心的傷口。

作為影展閉幕片,《相見相忘》吸引滿場觀眾前來觀賞,映後平冤亦邀請到施佑倫導演、被攝者鄭性澤、台大法醫學科研究所李俊億教授及陳幸敏檢察官(鄭性澤案聲請再審之檢察官)與談,為此次影展畫下圓滿的句點。

 

施佑倫導演:「漫長的過程不太容易。」

施導演首先提到,在鄭性澤平反的這幾年來,無論是對於阿澤本人或是被害者家屬蘇先生而言,都是相當漫長且不容易的。在《相見相忘》拍攝過程中,施導演曾透過蘇先生之訴訟代理人徐律師與其聯絡,雖然最終未能順利採訪,但施導演表示與蘇先生的幾次見面令他印象深刻:「蘇先生跟我平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那種受害者家屬不太一樣,他不會大力的抨擊說什麼天理不容、司法不公啊,他其實是很理性的去講。」因此,施導演深信阿澤或許能有與蘇先生對話的機會、空間。

令人感動的是,2023年12月金馬影展台中場的放映場次中,蘇先生與徐律師真的應邀出席了,電影播放完畢後,施導演、阿澤與蘇先生的再次互動,彷彿也與片名《相見相忘》巧妙呼應。憶及當時的情景,施導演欣慰地說道,「那一場放映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他願意來看而且理解一切的事情⋯⋯我第一次覺得原來紀錄片可以讓人跟人之間彼此理解。」原來,電影播畢後未必只會迎來曲終人散,而是讓一切有開始的可能。

而在拍攝過程中,施導演也因為製作3D彈道影片相關事宜,而與李俊億教授有所接觸,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李俊億教授:「我們不要忘記,曾有死刑犯的案子以科學證據證明是無辜的冤案。」

李俊億教授接著以鑑定人員的立場指出原審判決書所認定之事實,以及從各項證據中重建之現場的差異與不合理。例如阿澤無法在短時間內避開槍林彈雨又同時開槍;而根據被害者中槍傷口的角度與位置、火藥殘跡、彈殼與槍枝位置、血跡噴濺型態等各項證據重建現場,也無一證據可以合理證明鄭性澤為凶手。

在接觸到阿澤的案件前,李教授從未想過學鑑識會與檢察官碰在一起,他還開玩笑地說道:「今天如果講一些鑑定的內容,可能會洩漏鑑定機密。」而在陳檢察官洽請李教授鑑定本案時,李教授也深知本案鑑定結果若不正確,將失去大眾信任且遭受抨擊,因此十分嚴謹地對待此事,希望能夠透過司法判決的角度驗證鑑定結果的正確性。所幸最終法院與檢方採納李教授的鑑定意見,能以更嚴謹的科學證據,幫助鄭性澤平反。

 

被攝者鄭性澤:「我可以什麼都不要,我只要我的清白」

對於阿澤而言,什麼事都比不上自身清白更為重要,因為只有當事人才最瞭解事情的真相。雖然當年遭警方刑求並做出虛偽自白,進而發生一連串無法挽回的後果,但阿澤並不埋怨當年的警察。「可能是上天給我的一個使命,要凸顯說我們司法有進步」,雖然平反的過程中阿澤及其家人相當痛苦,但我們也從各種事件證明台灣的司法越來越進步──例如過往的警察因上級要求速審速決,在破案壓力下,而有刑求嫌疑人之情形;然眼觀今日,因為司法改革,刑求取供的情形已然減少許多──而司法的進步,正是阿澤最希望,也最期待看見的。

此外,阿澤坦言在金馬影展台中場與被害者家屬蘇先生相遇時,他最大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對方理解自己並非殺害其父親的兇手,在雙方同為司法被害人之情況下,彼此的痛彷彿在同一個層面,同時他也單純地希望,雙方能在未來各自過好彼此的生活。

 

陳幸敏檢察官:「雖然遭遇了這樣子的一個不完美的事情,可是時間的經過,讓他們慢慢都有往一個好的方向去發展。」

陳檢察官在映後接著與觀眾分享,雖非初次觀看此紀錄片,但每次觀看仍非常激動,因為鄭性澤案是歷史上第一次由檢察官主動為死刑案件聲請再審,且在鑑定過程中完整重建現場的案例。陳檢察官表示承辦本案後,因緣際會下得知李俊億教授的鑑定結果與原審判決之認定相歧異,感到非常驚訝,加上對檢察官來說,有利、不利被告的事證皆須一併注意,不能對既有證據(指李教授的鑑定意見)視而不見,有問題須求證於證據,因此毅然決然由檢方為阿澤聲請再審。在面對案件時,陳檢察官認為,沒有人會故意讓案件變成冤案:「無論是檢察官、法官、平冤,或者是被告,其實大家的立場都是一致的,我們的立場都是為了要發現事實的真相。」之所以做出錯誤判斷,或許是因為相關人員過度自信、相互逾越專業──就如阿澤案件中刑事鑑識人員逾越法醫領域,法醫逾越刑事鑑識領域,導致鑑定報告解讀錯誤──在一連串的交互影響下,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結果。

陳檢察官最後坦言,雖過程中常遇挫折──「開庭的時候,一直覺得他(指蘇先生)沒辦法釋懷⋯⋯雖然幫一個案件平反了,可是他內心的創痛並沒有治療。」──但在看到阿澤與蘇先生的合照還有紀錄片之後,內心十分感動,她誠摯地祝福阿澤與蘇先生能隨著時間流逝,各自往好的地方去發展,從此相見、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