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後側記】台灣短片輯——無辜者都是無奈的英雄

整理人:林思伶、王季庭

無辜者都是無奈的英雄,他們沒有人願意做這種英雄,請大家記得這件事。

——蔡崇隆導演

司法紀錄片前輩蔡崇隆導演提到,不論是救援者或紀錄者都很重要,雖然冤案出現可能代表司法不夠好,但是只要繼續紀錄下去就會有希望。另外,導演也提到作為紀錄者,敘事要能正反並陳,不要輕易落入宿命論的觀點,要看出背後制度結構問題;談到司法體系,導演認為第一線司法人員,則應該在制度、結構、權力下謙虛,將當事人都看做真實的人與生命;另外,導演在談及媒體時,認為媒體常製造沒有必要的二元對立,但媒體應該做的事是抽絲剝繭找出案件真正的疑問,而非等有好消息時才搶著拍攝。

以前我認為對的事情不見得要很多人都知道才顯得是對的,但後來我認為這對家屬、受冤者來說,讓他們覺得「不孤單」真的很重要,他才可以被理解,而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在對抗這些東西。

——施佑倫導演

施佑倫導演接續著蔡導演對大家的提醒,給予在場的「第三代年輕觀影者」正面肯定,在談話中多次提到「你們很重要」,提醒觀眾只要大家關注、關心,就已經是為冤案平反盡重要之力。導演以日本為例,分享之前協會講者怡修分析日本社會如何參與冤案平反時,發現都是長輩參與,少有20-40歲青年,因為日本大學生畢業前都忙著找工作而無暇關心社會。在台灣能看到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參與、願意來看電影,導演認為這就是台灣社會進步的力量。導演並鼓勵觀影者多去旁聽開庭,傳達「願意站在當事人旁邊去聽」的重要性。

 

這次放了比較多蘇太太的畫面,我知道在結構或畫面上有一點點失衡,可是我必須坦白說,這個案子或這個家庭是靠阿姨一個人撐起來的,所以我想要讓她在這個平台上有一個說話的空間。

——張明右導演

張明右導演分享拍片的歷程-第一次與蘇大哥與太太在台北見面後,去吃飯途中經過中正紀念堂,阿姨問導演,中正紀念堂裡面是做什麼的?這時導演才發現,阿姨過往來台北幫蘇大哥遞狀的日子,都只有點到點,遞完狀後便返回新竹。從那時開始,導演發現在主題上,自己想呈現的是「人」的面貌,例如默默在後面支撐蘇大哥直到今天的妻子。

座談的最後,導演們談到紀錄片的難題、與被攝者關係的建立、紀錄片導演觀點等等,讓觀影者亦有機會看見紀錄片背後不同的辛苦與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