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後側記】約定 名張毒葡萄酒案 奧西勝死刑犯生涯實錄——五十年,拿一個人的命開玩笑
整理:陳莉蓁、黃則瑀
1950年代末期至1970年為止,日本出現過不少結構相似的冤案,關押時間都非常長,判下死刑卻遲遲不敢執行。
——吳豪人教授(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捱過濃縮在兩小時電影裡、奧西勝先生四十餘年的死囚生活與反覆挫敗的聲冤之路,映後與談人輔大法律系教授吳豪人教授為我們補充了本案從一審無罪到最終死刑定讞的司法背景:「戰後日本改行民主憲法,但並未經歷轉型正義及除垢、淨化的過程,具軍國主義思想的法官仍盤據法院高位,戰後在學校裡受自由民主教育的年輕法官進到法院後,曾組成『青年法曹協會』,對於冤案及政治事件的判決都非常謹慎」,吳教授猜測本案一審判無罪的法官應該就是青法協的一員,然而後來掌控人事權的最高法院決定出手對付青法協,沒幾年即肅清完畢,而日本法官也就從1970年代一路死氣沉沉至今。
電影上映後三年,奧西勝先生病逝牢中,終身未能獲得平反。其生前的洗冤之路上,法院曾一度裁定開啟再審,卻在檢察官抗告後撤銷了再審決定。吳教授感嘆道,不管是台灣或日本,法院裁定開啟再審後,就應直接開始再審程序,不該再賦予檢察官對再審裁定提起抗告的權力。德國早在1964年就廢除了這樣的權力,法院如果開啟再審,就不會再被撤銷,因為「它不會拿一個人的命開玩笑。把一條人命玩了五十多年,怎麼會這樣?」